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在中西互鉴中推进文化传承发展

  编者按

  2023年6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座谈会上,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教授以“在中西互鉴中推进文化传承发展”为题发言。发言刊载在《人民日报》2023年6月4日第5版,原文如下。

在中西互鉴中推进文化传承发展

清华大学副校长、教授 彭 刚

  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地域和人群在不同时代和条件下,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文明形态。文明之间既相通相近,又彼此差异而多元。因其相通相近,才有了理解沟通的可能;因其差异和多元,才有了互鉴交流的必要。

  一、超越文明隔阂,交流互鉴促进文明繁荣。文明繁荣发展从来离不开交流互鉴。古希腊文明汲取了古埃及文明的营养。古代中华文明也不断借鉴其他文明,丰富自身。佛教传入并未摧毁本土儒家与道家学说,而是推动了它们的新发展;希腊化艺术的传入深远影响了中国造像艺术,造就了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在现代早期,欧洲曾对中国充满兴趣,启蒙时代还曾出现过“中国热”。没有人格神崇拜的儒学道德礼仪,居然支撑了如此庞大而坚韧的文明,让启蒙思想家们印象深刻;科举制度更是成为后来欧洲文官制度的蓝本。但此后一段时间中西文明交流却变成了单向的,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欧美却对中国居高临下。文明借鉴应该是相互的,融合并不意味着失去自己,而是成为更好、更伟大的自己。

  二、超越文明冲突,交流互鉴实现创新超越。“东海西海,心理攸同”。文明的相通相近,反映出超越时空的人心共性,使得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逐步成为全人类共同价值。文明之间的多元和差异,给人们在互鉴中更深刻地认识自我、取长补短、创新超越提供了条件。作为现代民主和科学观念的起源,古希腊文化对逻辑思维的强调、对个体身心畅意的追求、对非实用真理的探索、对好奇心的鼓励,在渴求创新思维的当代中国,依然值得借鉴。而中国文化注重秩序与自由、责任与权利之间的平衡,也为当代西方有识之士反思自身文明时所注意。历史上,中华文化曾经成为法国社会的时尚,在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和凡尔赛宫的装饰中都能找到中华文化元素。同时,法国作家和艺术家的传世之作也深受广大中国读者喜爱。文明的发展,既要返本开新,激活各自优秀传统;又要开放包容,在借鉴吸纳中实现创新超越。

  三、超越文明优越,交流互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文明一直有着海纳百川、天下一家的气度,不以族群来区分文明和野蛮。今天,人类需要超越文明等级论,文明不意味着征服、改造,而是尊重、欣赏、学习、成就别人。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意义在于,立足于自身文化传统和国情,在借鉴世界文明成果的同时,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中国道路的成功,也意味着各国都可以坚持自身文化主体性,立足自身发展问题,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来源:《人民日报》( 2023年06月04日 第 05 版)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