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硕士研究生扩招18.9万人,是机遇还是挑战?

近日,各地高校陆续公布2020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分数线与复试办法,“考研大战”进入下半场。教育部计划今年扩招硕士研究生18.9万名,并明确将继续扩大相应招生规模。

扩招决定对数百万考生有何影响?扩招名额将如何分配?如何避免研究生培养“注水”?新华社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能搭上扩招“顺风车”吗?

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自2017年起,我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已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热度。2020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341万人,创历史新高。

重庆大学生史同学就是“考研大军”中的一员。由于初试成绩“不上不下”,他和很多考生一样,特别关心自己能否搭上扩招的“顺风车”。

据记者了解,今年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医学类专业扩招明显。西南医科大学2020年研究生计划招生指标经过两轮追加,实际扩招比例近30%;华中科技大学将扩招名额全数安排在医科。专家认为,此类安排与当前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直接相关,反映出当前社会在人才领域的现实需求。

人工智能等国家战略需求专业也是扩招的热门专业之一。今年3月,教育部等有关部门提出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

记者发现,研究生扩招计划指标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倾斜。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罗跃军称,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黑龙江大学的研究生招生计划从2019年的2059人增加到2020年的2773人,增幅超过三分之一。

定位于职业能力的提升、强调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专业学位硕士在扩招中获得更多关注。“今年我们扩招的专业学位招生计划已经超过了学术学位专业计划,”东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刘世英说,学校在招生计划申报、分配以及使用上,均向农业、畜牧、兽医、生物与医药和机械等专业学位倾斜,有利于培养更多具有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高校准备好了吗?

据中国教育在线《202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数据,2019年硕士研究生录取人数约为80.5万人。按计划扩招18.9万人计算,2020年硕士研究生扩招比例已超过20%。

扩招为一些高校带来发展机遇。常州大学是一所以石油化工类专业见长的高校,该校目前有硕士生导师近千名,但在校研究生仅2700多人。“我校多年来存在‘吃不饱’问题,一直在争取增加研究生招生指标。”该校研究生院院长孟启表示,扩招后研究生规模将更符合学校发展实际。今年该校研究生招生规模显著扩大,侧重于工科专业,约占扩招总量的三分之二强。

记者了解到,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大幅度增长,给高校后勤、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带来不少挑战。多所受访高校研究生院负责人表示,招录只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第一个环节。学生入校报到后,还要考虑住宿条件、教学空间、硬件设备等多方面承载能力;考虑实验室等科研软硬件条件是否足以满足扩招后需求;考虑学生管理服务方面,能否适应扩招后的实际难度。

另外,今年研究生扩招工作正值疫情防控时期,如何确保远程网络复试等相关安排的安全性、公平性和科学性,成为研究生招录本身必须面对的一场大考。

扬州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高明国说,往年研究生复试中试卷笔试、实验操作、面试等需要线下环境完成的环节,今年通过远程网络复试无法实现,学校准备通过加强对考生既往学业的考查、设计综合性开放性能力测试题等方式,选拔具有创新潜质的优秀生源。

每年百万硕士“大军”将往何处去?

扩招18.9万人后,今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将近百万。如何保障培养不“注水”、学位不“贬值”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博导张志安教授对记者说:“在毕业季,对于毕业学位论文,有开题、预答辩、答辩这些环节来保质保量;对于学生以往发表的论文要严格审核,例如明确刊物的性质,考查论文的学术性是否明晰,例如一些访谈类、综述类文章不能作为学术文章。”

专家建议,教育部门要严把质量关,防止部分高校或专业因为生源不足而“抬杆过关”;研究生扩招也倒逼高校建立以质量为中心的培养机制,通过建立健全导师制、引入过程性评价等方式,挤掉研究生培养“水分”。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金梦玉教授提醒,如果研究生培养关没把好,压力就将传导至毕业、就业环节,对个人和社会都将造成负面影响,但是研究生扩招本身并不会必然引起“文凭贬值”。

据猎聘大数据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一季度,新基建七大领域对中高端人才的需求迅速上升,在线发布的相关职位总体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了42.96%,其中5G类岗位增长最快,同比增长81.90%,工业互联网类同比增长74.64%。多名专家向记者表示,虽然疫情对当前就业形势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但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提速,对中高端人才需求的后劲也将持续释放。

“这次研究生扩招以专业硕士为主,实质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教育。”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专业硕士应偏重以就业为导向学习。目前我国研究生就业市场对高技能、创新型、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研究生扩招后,个人和高校共同面临如何提升学生能力、在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的挑战。(新华社记者柯高阳、陈席元、杨思琪)

近日,各地高校陆续公布2020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分数线与复试办法,“考研大战”进入下半场。教育部计划今年扩招硕士研究生18.9万名,并明确将继续扩大相应招生规模。

扩招决定对数百万考生有何影响?扩招名额将如何分配?如何避免研究生培养“注水”?新华社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能搭上扩招“顺风车”吗?

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自2017年起,我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已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热度。2020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341万人,创历史新高。

重庆大学生史同学就是“考研大军”中的一员。由于初试成绩“不上不下”,他和很多考生一样,特别关心自己能否搭上扩招的“顺风车”。

据记者了解,今年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医学类专业扩招明显。西南医科大学2020年研究生计划招生指标经过两轮追加,实际扩招比例近30%;华中科技大学将扩招名额全数安排在医科。专家认为,此类安排与当前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直接相关,反映出当前社会在人才领域的现实需求。

人工智能等国家战略需求专业也是扩招的热门专业之一。今年3月,教育部等有关部门提出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

记者发现,研究生扩招计划指标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倾斜。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罗跃军称,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黑龙江大学的研究生招生计划从2019年的2059人增加到2020年的2773人,增幅超过三分之一。

定位于职业能力的提升、强调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专业学位硕士在扩招中获得更多关注。“今年我们扩招的专业学位招生计划已经超过了学术学位专业计划,”东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刘世英说,学校在招生计划申报、分配以及使用上,均向农业、畜牧、兽医、生物与医药和机械等专业学位倾斜,有利于培养更多具有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高校准备好了吗?

据中国教育在线《202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数据,2019年硕士研究生录取人数约为80.5万人。按计划扩招18.9万人计算,2020年硕士研究生扩招比例已超过20%。

扩招为一些高校带来发展机遇。常州大学是一所以石油化工类专业见长的高校,该校目前有硕士生导师近千名,但在校研究生仅2700多人。“我校多年来存在‘吃不饱’问题,一直在争取增加研究生招生指标。”该校研究生院院长孟启表示,扩招后研究生规模将更符合学校发展实际。今年该校研究生招生规模显著扩大,侧重于工科专业,约占扩招总量的三分之二强。

记者了解到,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大幅度增长,给高校后勤、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带来不少挑战。多所受访高校研究生院负责人表示,招录只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第一个环节。学生入校报到后,还要考虑住宿条件、教学空间、硬件设备等多方面承载能力;考虑实验室等科研软硬件条件是否足以满足扩招后需求;考虑学生管理服务方面,能否适应扩招后的实际难度。

另外,今年研究生扩招工作正值疫情防控时期,如何确保远程网络复试等相关安排的安全性、公平性和科学性,成为研究生招录本身必须面对的一场大考。

扬州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高明国说,往年研究生复试中试卷笔试、实验操作、面试等需要线下环境完成的环节,今年通过远程网络复试无法实现,学校准备通过加强对考生既往学业的考查、设计综合性开放性能力测试题等方式,选拔具有创新潜质的优秀生源。

每年百万硕士“大军”将往何处去?

扩招18.9万人后,今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将近百万。如何保障培养不“注水”、学位不“贬值”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博导张志安教授对记者说:“在毕业季,对于毕业学位论文,有开题、预答辩、答辩这些环节来保质保量;对于学生以往发表的论文要严格审核,例如明确刊物的性质,考查论文的学术性是否明晰,例如一些访谈类、综述类文章不能作为学术文章。”

专家建议,教育部门要严把质量关,防止部分高校或专业因为生源不足而“抬杆过关”;研究生扩招也倒逼高校建立以质量为中心的培养机制,通过建立健全导师制、引入过程性评价等方式,挤掉研究生培养“水分”。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金梦玉教授提醒,如果研究生培养关没把好,压力就将传导至毕业、就业环节,对个人和社会都将造成负面影响,但是研究生扩招本身并不会必然引起“文凭贬值”。

据猎聘大数据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一季度,新基建七大领域对中高端人才的需求迅速上升,在线发布的相关职位总体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了42.96%,其中5G类岗位增长最快,同比增长81.90%,工业互联网类同比增长74.64%。多名专家向记者表示,虽然疫情对当前就业形势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但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提速,对中高端人才需求的后劲也将持续释放。

“这次研究生扩招以专业硕士为主,实质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教育。”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专业硕士应偏重以就业为导向学习。目前我国研究生就业市场对高技能、创新型、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研究生扩招后,个人和高校共同面临如何提升学生能力、在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的挑战。(新华社记者柯高阳、陈席元、杨思琪)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